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南方Plus】:校地联手,青春建功!他们把青春力量“种”在五华田间地头

编辑:李夏妍 发布日期:2025-07-16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化落实“双百行动”部署,今年暑期,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等“双百行动”结对高校,组织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结对县五华基层一线,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青年学子们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紧密结合,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智慧服务乡村发展,在火热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嘉应学院数学学院“知行合一”实践团深入棉洋镇水稻基地开展专题拍摄。受访者供图


艺术赋能

乡村焕然一新

在龙村镇圩镇中心略显斑驳的老墙上,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乐行”社会实践队大学生志愿者们专注地挥舞画笔,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浸湿了他们的衣衫。颜料在滚轮的推动下,将原本单调的水泥灰一点点覆盖。

这些作品既有展现当地非遗制酒工艺的生动场景,也有倡导文明新风的创意画面,更不乏描绘乡村振兴美好愿景的绚丽图景,不仅为乡村换上了“高颜值”新衣,让原本朴素的村落焕发勃勃生机,更以艺术为媒,成为传递正能量、弘扬乡村文化的鲜活载体,用无声的语言讲述乡村故事,激发村民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建设热情。


大学生志愿者的墙绘作品让原本朴素的村落焕发勃勃生机。受访者供图


“每一笔都要用心,要让乡亲们看到家乡的美就在身边!”团队成员梁树恩抹了把汗说。不少驻足观看的村民还啧啧称赞:“画得真靓!这面墙‘活’起来了!”

改变的远不止一面墙。走进龙村镇湖中村,去年由“长乐行”社会实践队启动改造的“小公园”已焕然一新。新铺的石子步道蜿蜒其间,两旁新栽的绿植生机盎然。最引人注目的是步道上那条五彩斑斓的“童梦之路”——那是村“两委”组织孩子们在大学生指导下完成的涂鸦杰作,如今成了湖中村一道“小而精、绿且美”的风景。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乐行”社会实践队大学生志愿者开展老旧墙面改造墙绘活动。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去年暑期开始,“长乐行”社会实践队着手对湖中村“四小园”中的“小公园”与“小庭院”两个板块进行改造建设。在规划上将湖中村当地富有特色的绿植作物作为设计元素,以“宣传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与“弘扬优良家风传承”为核心主旨,通过土建改造与墙绘设计的形式对供村民休闲的小公园与生活起居的小庭院进行翻修,旨在打造自然宜居、文明淳朴的新湖中村。

“小庭院”第三期建设计划于7月20日启动,团队成员们将根据村民需求,运用建筑工程专业的设计专长,把空白庭院变成花草错落、石墩闲坐的休憩空间。

看到这片由汗水与童心共同浇灌的成果,团队不少志愿者对湖中村的未来充满期待:“我们相信,‘四小园’这样‘小而美’的改变,能实实在在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更能点燃大家共建家园的热情。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村民的意愿,把闲置的庭院变成休憩的绿洲。”

智慧支教

点亮童心未来

在华城镇西林小学,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珠江医院)“医心相连”硕博医疗服务团的成员们正和孩子们玩着健康知识小游戏,欢声笑语在校园里回荡。

“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们纯真的笑脸和求知的渴望,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带队老师郑好莉副教授看着互动场景,脸上洋溢着笑容,“医学知识也可以很有趣,我们希望在他们心中种下健康的种子。”


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珠江医院)“医心相连”硕博医疗服务团在五华开展支教活动。受访者供图


在岐岭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气氛同样热烈。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乐行”社会实践队的大学生志愿者带着孩子们体验神奇的科学实验。

“支教时间很短,但我们想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不少大学生志愿者坦言,“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他们渴望接触新事物。所以我们带来了扎染、心肺复苏、禁毒模型这些村里少见的课程,就是想让他们知道,世界很大,未来有无限可能。”在课程表上,水墨国画、科技展示、安全防护等精心设计的课程琳琅满目,大学生志愿者各展所长,让乡村的暑期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又干货满满。

除了三尺讲台,大学生志愿者们的身影还活跃在农村田间。他们手持宣传册,穿行在龙村镇的乡间小路上,挨家挨户走访。在入户调研过程中,针对不同情况的村民,分别了解他们对教育资助政策的知晓度及需求,针对性提供相应政策详解,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同时结合村干部介绍及问卷调研情况,重点走访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了解其生活学习状况,记录第一手资料。

针对因顾虑家庭经济状况而有辍学念头的学生,大学生志愿者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自身经历出发,提供个性化的建议,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利用政策资源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通过努力学习知识技能,成长为有责任担当的新青年。

“助学贷款要担保吗?”“职校生能申请助学金吗?”大学生志愿者还在岐岭镇志愿者服务中心悬挂横幅、架设展板,将咨询点打造成“流动课堂”。面对村民的接连提问,志愿者手持《资助政策指南》逐条耐心解答,将复杂的条文“翻译”成老乡们听得懂的大白话。

在“三下乡”活动开展期间,“长乐行”社会实践队分别与岐岭镇、龙村镇团委为校地共建的“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宣传基地”揭牌。据介绍,宣传基地的落地,让国家资助政策在乡镇扎根生长。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片宣传阵地将成为照亮学子求学路的“灯塔”,让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孩子都能在政策暖阳下无忧前行。




■一线故事

青春画笔绘就五华乡村新景

“我是五华人,希望大家不只是过来玩一下。‘三下乡’要做出实质性的东西,真正帮到乡镇和企业。”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乐行”社会实践队队长古梓辰的这句话,不仅是对队员的要求,更是他带领团队在五华热土上践行的信念。古梓辰正以独特视角与专业力量,在家乡书写一场青春与振兴的双向奔赴。

古梓辰清晰记得学生们初到五华时的评价——“风景虽好,但布局杂乱,不少公园荒废闲置”。正是这一痛点,催生了团队核心项目:“四小园”建设。今年他们惊喜地发现,家乡有了新变化。环境焕新,典型村镇街道铺上了柏油路,寒假来时还是水泥路,如今出行环境显著提升;生活提质,快递点进村入户,网购畅通无阻,村民生活便捷度今非昔比;空间激活,7月20日即将启动的第三期“小庭院”建设,团队将根据村民需求,运用建筑工程专业的设计专长,把空白庭院变成花草错落、石墩闲坐的休憩空间。

依托学校与团五华县委共建的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五华工作站,“长乐行”社会实践队构建了立体帮扶网络。人才培育方面,在龙村镇试点“心理关怀”主题支教,融合采茶戏非遗课程,并引入国画、音乐等素质课程,弥补乡村青少年教育资源短板;产业赋能方面,为当地长乐烧酒产业提供厂房墙绘设计、品牌IP打造、文创产品设计等专业支持,在周江镇百香果基地,学生不仅参与种植采收,更利用电商平台为农产品“带货”,让劳动成果转化为真金白银;技术支农方面,针对龙村镇柚子产业痛点,团队着手研发自动化采摘设备,以技术解放生产力。

实践条件虽艰苦,但乡土人情暖人心。在湖中村,村党支部书记将学生接回家中食宿;村“两委”干部排班慰问,帮助学生解决出行困难问题。“这份淳朴情谊,成为滋养青春奉献的沃土。”古梓辰说。

最深刻的转变发生在学生身上。一位从小在广州长大的队员,初到五华时难以适应条件简陋的生活。然而,当拿起镰刀帮村民收割稻谷,亲历乡邻互助的温情,他不仅坚持下来,更主动报名新一期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淳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他在城市很少体验到的。”古梓辰说,学生的感言,道出了这场实践最珍贵的回响。

医者仁心“链”城乡 青春反哺润故土

盛夏7月,南方医科大学“医心相连”硕博医疗服务团再次踏上了梅州五华的土地。带队老师郑好莉谈起此行,言语间充满熟悉的温度:“去年夏天,我们因‘百千万工程’与五华结缘,这已是第四次奔赴。为五华而来,我们始终坚守三条主线——支教、爱心义诊、技术帮扶,并将持续深耕。”

这支由南方医科大学优秀硕博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将前沿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从校园带到五华乡村。在华城医院,他们将开展深入的技术交流;在乡镇卫生院,将举办专题座谈。“我们带着省级重点‘攀登计划’项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果而来,希望通过分享科研课题,为五华医护人员打开新视野,助力基层医疗技术提升。”郑好莉特别强调。

义诊现场成为健康知识的流动讲堂。团队成员耐心为当地居民答疑解惑,从科学用眼、合理膳食、运动防护,到防暑、防溺水急救技能,在乡间地头传播科学的健康管理理念。

针对此行支教,团队精心打磨课程体系。郑好莉介绍:“除了延续青少年科学用眼、运动安全、急救技能等卫生健康‘必修课’,我们今年有了更深的想法。”华城镇团委的交流和对当地留守儿童的观察,促使团队在课程设计上注入新内涵。

“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身心皆需守护。”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郑好莉指导团队新增了思政励志课。“对于留守儿童,学业如何规划?志向如何树立?行为边界如何判断?我们希望通过课程引导他们立志向、明是非,陪伴他们走好这段特殊的成长路。”

队伍中一抹亮色格外动人——来自五华本地的南方医大学子。他们以“医心相连”成员的身份回到故土,成为支教课堂上的“榜样哥哥姐姐”。郑好莉对此深有感触:“这是极好的契机。让家乡的孩子们亲眼看到,从五华走出去的学子,如何在大学锤炼本领,又如何用所学回馈社会。他们的现身说法,关于学业规划、关于成长成才,对孩子们而言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励志课。”

每一次的抵达,都承载着更深远的期待。郑好莉的目光望向未来:“技术帮扶的核心,是希望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当乡亲们能在家门口解决看病难题,或许就能减少外出求医的奔波,甚至吸引人才回流。当病人的需求在当地就能被满足,家庭的温暖便能少一分缺失,乡村的活力便多一分保障。”

用镜头“丈量”土地

寻“绿美棉洋”振兴密码

烈日当空,蝉鸣阵阵。近日,在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起伏的绿色山林中,一群手持相机、肩扛设备的年轻人身影格外醒目。他们是嘉应学院数学学院“三下乡”暨“百千万工程”团队——“知行合一”实践团的学子,正用镜头细细“丈量”这片土地,试图解锁“绿美棉洋”的振兴密码。

此次开展“绿美棉洋”主题乡村风貌影像采集活动,实践团旨在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搭建数字化营销桥梁,扩大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

实践伊始,团队以座谈会的形式详细了解棉洋镇特色农业产业、产业经营模式等发展现状,并根据该镇全方位展示“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果的需求,提出“三维聚焦”拍摄方案,即聚焦特色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条、记录产业带头人创新创业故事、捕捉绿美乡村建设的生态画卷。

经过思维的碰撞和深入研讨,团队最终形成一个清晰的行动方案——以“文化传承+产业振兴+生态保护”为主线,通过镜头语言展现棉洋镇在岭南特色产业培育、传统文化保育和集体经济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

方案既定,镜头旋即转向广阔天地。实践团队深入棉洋镇水稻基地、桃驳李种植基地和生态茶园开展专题拍摄,通过实地取景,成功采集到涵盖种植生产、加工、包装全产业链的影像素材,为后续制作专题宣传片积累了优质原始素材。

“咔嚓”的快门声,在棉洋的山野间此起彼伏。对于这群青年学子而言,镜头是他们的独特“公式”,这些带着泥土芬芳和阳光温度的第一手影像素材,绝非简单的记录。它们将被精心剪辑成专题宣传片,成为棉洋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的“数字化桥梁”,让更多人看见棉洋的绿美生态与蓬勃生机。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马吉池

通讯员 周扬 曾文敏

ink快速链接
校内
导航